舒適圈理論形容所 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,在圈內處於熟悉的環境、與認識的人相處、做自己會做的事,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、很自在。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的時 候,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,因而感到不舒適,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。但假使我們不刻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,讓自己有機會克服不同的挫折與挑 戰,自己的發展及進步就會很慢,也無法發揮潛力。
基本上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,只是這個理論常遭到一些激動吶喊的心靈成長課程、以及保險傳直銷保險的業務人員教育訓練或激勵講師的過度解釋。他們認為,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,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思成長,唯有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,人經歷了挑戰和痛苦,才會有所成長。所以這些講師常常要求學生或業務員上街一些不要臉的事(例如打擾陌生人、強迫推銷、像路人借錢…)、甚至是有安全之虞的行為(例如吃蟑螂、吞火、過火、用喉嚨折斷弓箭…),藉此開發參與者的潛能。
根據心理學的研究,適度的壓力與焦慮,的確可以提昇表現,但僅現簡單的工作任務。例如葉杜二氏法則(Yerkes-Dodson law)證實在簡單易為的工作情境下,較高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佳的成績;在複雜困難的工作環境下,較低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高的成績。如:要進行照稿抄寫文件,可給予較高的心理壓力;進行複雜的數學演算工作,應降低心理壓力的干擾。換言之適當難度的任務才能激發潛能,過度熟悉簡單或過度生疏困難的任務,都無法激發潛能。
另外,創造力心理學大師 ─ 米哈里‧契克森米哈賴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的「心流」(Flow)理論也提出相似的看法,認為只有在工作能力與任務難度互像適配(此為達到心流狀態的必要因素而非充分因素)時,才能進入「心流」的狀態 ─ 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中那種心無旁騖的感覺,同時會具有高度的愉悅、充實、滿足感,並且因客觀時間感消失而能長時間沉浸在該項活動中。相對的,若工作能力與任務難度無法適配,則當工作太難或能力不足時會感到焦慮,當工作太簡單而能力較強時會感到無聊。
其實網路上流傳的舒適圈理論只講了一半,與葉杜二氏法則和心流理論相呼應地,完整的心理學研究認為,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:舒適區(comfort zone)、伸展區(stretch zone)和恐慌區(stress zone)。
首先,在舒適區我們得心應手,每天處於熟悉的環境中,做在行的的事情,和熟悉的人交際,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,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覺很舒適,但是學到的東西很少,進步緩慢,而且一旦跳出這個領域,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及變化,你可能會覺得有壓力,無所適從。
例 如能當上公教人員的,通常智力都在一定的水準以上,但由於工作環境、待遇穩定,工作上甚少接受新挑戰的刺激,加上龐大的官僚組織結構性地壓抑公教人員的嘗 試與創新,若沒有刻意學習成長、自我突破,便很容易待在舒區中度過一生。長期待在舒適圈的結果,不但造成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無法體驗心流帶來的正向情緒,還 會因為缺乏意義感而對人生感到沮喪絕望。
其次,在伸展區裡面是我們很少接觸甚至未曾涉足的領域、充滿新穎的事物,在這裡可以充分的鍛煉自我,挑戰自我。例 如不敢上台演說的人,循序漸進地先在熟悉的小團體中分享,在到較不熟悉地中團體前簡報,最後才站上由陌生人組成的群眾面前演講,這過程就是一個伸展的過 程。又例如,在其他生活面向,如家庭、感情、財務狀況、健康方面都保持穩定的情況下,選擇單一面向,如工作上嘗試改變、接受挑戰,也是種在伸展區內學習成 長的一種方式。
最後, 恐慌區,顧名思義,在這個區域中會感到憂慮與恐懼。強 大的壓力會啟動身體的「戰─逃─凍結」反射(fight-or-flight-o-freeze response),此時身體的資源都集中在肢體上,認知運作遲鈍,全憑本能反應。在這樣的狀態下絕對無法學習新事物或發揮潛能,事後若沒有經過適當的療 癒,甚至可能造成對特定事物產生恐懼症等長久的陰影,反而局限了未來進一步向外探索與冒險創新的機會。
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:只有在「伸展區」內做事,人才會進步;只有循序漸進地嘗試新鮮事物,探索未知領域,才能開拓思維和視野,激發潛力。然而網路上流傳的舒適圈圖片和簡短的文字說明,常常會誤導到人們從舒適區一腳就跨到恐慌區去了,例如生性害羞內向的人突然開出席社交場合狂發名片,或採用積極、激烈的銷售方式,這些都可能造成造成自我否定、自尊受損或自信心低落的反效果。更不用說坊間毫無心理學語教育專業背景的激勵講師,胡亂地要求做學員一些危險的挑戰,不但無法在生活及工作上發揮「學習遷移」的效果(敢高空彈跳的人不一定趕拒絕加班活出自我),還有可能造成學員的心理傷害。
摘自:
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社會科學 の 拿來主義
http://wfhstudy.blogspot.tw/2013/01/blog-post_29.html
Life心理學閱覽室
http://wfhstudy.blogspot.tw/文章來源:FB周舜欽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